2025年7月6日,中国烟草行业区域差异再度成为舆论焦点。今日凌晨,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卷烟销量同比增长3.2%,但不同省份表现悬殊。记者走访北京、云南、广东三地烟草市场发现,30元以上的高价烟在东部地区销量稳步上升,而在西南地区却遭遇“滑铁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烟民直言:“30多的烟有啥好抽的吗?花同样的钱,买两包10块的抽得更开心。”
在北京西单烟草专卖店,记者看到“中华”硬盒(零售价55元/包)和“利群”软盒(32元/包)被摆放在最显眼位置。店长王女士介绍:“北京市场30元以上烟占比已达65%,比去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很多商务送礼客户专挑高价烟,特别是临近七一,红色主题包装的‘红双喜’销量暴涨。”这与云南昆明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当地一家连锁烟店老板李强无奈表示:“‘云烟’软珍品(31元/包)最近一个月库存积压了30%,年轻人宁愿买19元的‘红河’。”
广东市场呈现出“南强北弱”的省内差异。广州天河区烟草公司数据显示,珠江新城商圈“双喜·一生一世”(48元/包)销量位居榜首,而粤北清远市烟草专卖局反映,当地30元档位烟占总量不足20%。广东烟草行业协会专家陈明远分析:“珠三角经济活跃度高,公务接待和商务送礼需求旺盛;而粤北地区消费能力有限,更看重性价比。”
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发现,消费者对高价烟态度两极分化。深圳白领张先生认为:“30元档位是品质分水岭,‘玉溪’(35元/包)的口感明显优于20元档。”而来自贵州的务工人员刘师傅则表示:“30多的烟有啥好抽的吗?我宁愿多买包方便面。”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期发布的《烟草消费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全国30元档位烟消费者中,东部地区占比达62%,而西部仅占28%。
烟草税收政策成为区域差异的推手。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烟草税收入同比增长5.7%,但地区间增幅差异显著。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政策研究室主任赵琳透露:“北京执行的高税政策使低价烟利润微薄,市场自然向高价烟倾斜。”相比之下,云南烟草公司营销中心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云烟’系列差异化定价,成功稳住20-30元市场。”
行业专家观点引发深思。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新指出:“区域差异本质是经济结构差异在烟草消费领域的投射,背后反映的是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烟草总公司发展计划司原司长王永平则强调:“高价烟消费占比上升是市场规律使然,但需警惕过度包装导致的资源浪费。”
在成都武侯祠附近,记者注意到游客对高价烟的态度尤为特别。一位四川本地游客周女士说:“来成都旅游的外地人常买‘娇子’(29元/包)当伴手礼,但本地人更倾向15元的‘宽窄’。”这一现象得到烟草零售户证实:“外地游客消费力强,但对本地品牌认知度低。”
市场监管层面,不同地区执法力度差异明显。北京市烟草专卖局稽查总队近期开展“利剑行动”,重点打击低价烟跨区域销售;而云南、贵州等烟叶主产区则更关注打击假冒伪劣。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查获涉烟违法案件同比上升12%,其中跨省案件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域。
烟草企业正在积极调整策略。上海烟草集团发布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中华”系列在华东市场份额提升3个百分点;而云南中烟则宣布将“云烟”系列价格带下移至25-35元区间。行业分析师李华指出:“企业正通过价格带优化应对区域差异,但‘30多的烟有啥好抽的吗’这类消费者心态仍将长期存在。”
在重庆解放碑商圈,记者观察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选择颇具代表性。22岁的大学生小陈表示:“30元档位烟包装设计更时尚,但实际口感差别不大。”这种“颜值消费”趋势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小红书平台数据显示,烟草相关笔记中,包装设计类内容浏览量同比增长47%。
国际烟草巨头对中国市场区域差异也做出反应。英美烟草公司(BAT)中国区负责人透露,其“登喜路”系列在一线城市销量增长,但在二三线城市面临挑战。菲莫国际(Philip Morris)则加大了对中端产品的投入,试图在区域市场寻找平衡点。
在政策层面,新修订的《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即将在9月实施,其中对区域价格差异的监管将更加细化。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主任林教授表示:“法律需在市场规律与公共利益间找到平衡点,过度干预可能适得其反。”
综合来看,2025年烟草行业区域差异呈现出消费分层、政策分化、市场分化的“三分”格局。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30元档位烟占比持续攀升;而西南、西北等地区20元以下烟仍是主流;中部地区则形成相对均衡的价格结构。这种差异既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缩影,也将持续影响未来烟草行业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