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全球烟草行业迎来新一轮市场波动与政策调整,各国监管机构对烟草制品的管控力度持续加码,中国烟草市场在“双控”政策(控烟与控价)下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据《烟草时报》记者调查,国内卷烟市场近期出现明显分化,高端品牌销量稳中有升,而中低端市场则面临消费降级压力。
“好猫(金丝猴)烟粗”作为陕西中烟旗下的一款区域性高端产品,近期在西北地区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记者走访西安多家烟草专卖店时发现,该品牌单包价格维持在75元至85元区间,较去年同期上涨约10%,但销量并未受影响,反而因“猴年纪念款”限量发售引发抢购热潮。一位姓王的店主表示:“现在每天至少要补货两次,尤其是年轻白领群体,对这种带有文化元素的香烟接受度很高。”
与高端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低端卷烟销量下滑明显。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20元以下档位香烟销量同比减少15.3%,其中“红塔山(经典1956)”等传统品牌库存积压严重。云南烟草工业公司一位不愿具名的负责人透露:“目前公司正在调整产品结构,计划将更多资源倾斜至‘玉溪’、‘云烟’等中高端系列。”
在监管层面,中国控烟协会近日发布《2025年上半年烟草控制进展报告》,指出电子烟监管体系已基本完善,但传统烟草制品的包装警示标识将迎来新一轮升级。记者注意到,多家烟草企业已开始测试“图文结合”的健康警示方案,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将全面推行。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执法大队队长李建军表示:“新规要求警示文字面积不得小于包装可见面30%,这将对品牌视觉设计产生直接影响。”
国际市场方面,美国FDA于本周发布《烟草制品税收调整指南》,将电子烟尼古丁含量限制提高20%,同时下调传统香烟的税收优惠幅度。这一举措引发全球烟草企业股价震荡,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CEO迈克·布瑞尔在记者会上强调:“我们正在研究无燃烧烟草产品的替代方案,但短期内仍需依赖现有业务。”
消费者心态变化成为行业关注的另一焦点。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中发现,超过60%的烟民对“好猫(金丝猴)烟粗”等高端产品持“可负担但非必需”态度。28岁的软件工程师张先生坦言:“现在出门抽烟总被盯着看,而且75一包的价格确实让人犹豫。”相反,35岁以上的烟民群体更关注品牌忠诚度,上海烟草集团市场调研显示,老字号品牌“中华”在45岁以上消费者中的占有率高达78%。
烟草法律合规领域迎来新动态。7月1日起施行的《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修订)》明确将电子烟纳入禁烟范围,各地执法力度显著增强。广州市越秀区法院本周审理的首例电子烟销售违法案件,判处涉事商户罚款50万元,创下全国同类案件最高罚单。中国政法大学烟草法研究中心主任王立华指出:“这标志着我国控烟法律体系进入精细化监管阶段,未来可能向‘无烟社会’目标进一步靠拢。”
原料供应端也出现新变化。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2025年巴西、津巴布韦等主要烟草种植国遭遇严重干旱,导致烟叶产量下降约8%。湖南中烟一位采购经理透露:“目前A3级烟叶的收购价已涨至每公斤120元,创近五年新高。”这种成本压力正通过渠道传导至终端,部分二线城市烟草专卖店开始出现“缺货”现象。
在产品创新方面,云南红云红河烟草集团推出的“低焦油混合型香烟”引发业内争议。该产品焦油含量控制在5mg/支以下,但价格高达120元/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副主任杨杰博士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任何形式的‘低危害’宣传都是伪命题,消费者不应被误导。”
“好猫(金丝猴)烟粗”品牌经理陈女士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正计划推出“健康伴侣”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戒烟辅助方案。“我们不是鼓励吸烟,而是为现有消费者提供更负责任的选择。”她补充道。这一表态反映了烟草企业在严监管环境下寻求平衡的微妙心态。
市场分析师预测,2025年下半年中国烟草市场将呈现“两极分化”特征:一方面,高端品牌凭借品牌溢价和限量策略维持增长;另一方面,中端市场将面临更激烈的渠道争夺战。记者注意到,近期多家省级烟草公司开始试水“线上预约+线下核销”的新零售模式,试图打破传统销售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