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烟草行业价格波动再成焦点。今日,多家烟草零售终端及电商平台显示,部分品牌香烟价格出现明显调整,引发市场热议。记者走访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烟草专卖店发现,尽管烟草专卖局近期未发布全国性调价通知,但个别品牌如“中华”、“玉溪”等高端香烟价格悄然上浮,而“红塔山”、“白沙”等中低端品牌则保持稳定,部分渠道甚至出现小幅降价。
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价格波动与原料成本上涨、物流费用增加等因素密切相关。一位不愿具名的烟草公司采购经理表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烟叶收购价格同比上涨约5%,加之国际供应链波动,部分进口辅料成本上升,导致终端售价难以维持原状。”此外,记者注意到,7月1日起实施的《烟草制品价格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价格调整流程,要求各品牌在调价前需向当地烟草专卖局备案,这一举措被解读为对市场乱象的遏制。
在价格调整的具体表现上,记者获取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场“中华(硬)”从7月3日的85元/条涨至89元/条,而“红塔山(经典1956)”仍维持在22元/条,未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二线品牌如“黄山(记忆)”在安徽地区出现10元/包的促销活动,这与30年前河南香烟品牌排行榜及价格对比鲜明——当时“红旗渠”售价仅8元/包,而“黄金叶”更是低至5元/包,如今价格已翻数十倍。
针对这一现象,消费者反应不一。在北京朝阳区某写字楼工作的张先生抱怨:“‘中华’涨了4块钱,一个月抽烟开销直接多出近百元。”而另一位来自河南的烟民李女士则表示:“比起30年前河南香烟品牌排行榜及价格,现在烟草税负确实重,但好烟品质也在提升。”记者采访的10位消费者中,7人认为价格上涨在可接受范围内,3人则表示会考虑转购平价品牌。
烟草法律与合规专家王律师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烟草制品价格调整需遵循“合理、稳定、透明”原则,禁止恶性竞争性调价。他同时提到,近期市场监管总局已约谈多家烟草企业,要求其在价格调整中兼顾社会责任,避免过度冲击低收入群体。记者查阅官方通报发现,6月底已有3家地方烟草公司因未按规定备案调价被处以罚款。
行业市场行情方面,记者获取的全国烟草数据平台信息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烟草行业累计实现工商税利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高端卷烟市场份额占比首次突破25%,中端市场则因价格敏感度较高,销量增速放缓。一位连锁便利店负责人透露:“近两周高端烟销量下滑约15%,但平价烟销量逆势上涨10%。”
在政策影响层面,多位业内人士提及7月2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发布的《关于规范烟草制品价格管理的通知》,该文件强调将建立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对涨幅过快的品牌实施约谈。一位省级烟草公司市场分析师补充道:“目前政策导向是‘控高端、稳中端、活低端’,预计下半年会有更多品牌跟进调整策略。”
记者采访中发现,部分消费者开始关注替代品市场。在上海某电子烟专卖店,记者看到“悦刻”等品牌产品销量环比增长20%。店员表示:“最近不少老烟民过来咨询,说香烟涨价后,电子烟反而显得划算。”不过,中国控烟协会专家赵教授对此表示担忧:“电子烟并非无害,消费者应警惕‘用一种成瘾替代另一种成瘾’的陷阱。”
回顾历史,30年前河南香烟品牌排行榜及价格对今日市场仍具参考价值。据1995年《河南日报》报道,当时“红旗渠”以8元/包的价格位居河南市场第一,其次是“金许昌”(6元/包)和“金芒果”(7元/包)。如今这些品牌价格已升至30-50元区间,但市场地位被“黄金叶”、“帝豪”等新兴品牌取代。一位从事烟草贸易30年的老经销商感慨:“当年‘红旗渠’靠广告语‘太行品质,世界共享’打开市场,现在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和健康警示。”
在行业专家点评环节,中国烟草经济研究所所长陈教授指出:“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但烟草作为特殊商品,其价格变动需兼顾经济规律与公共健康目标。建议企业在调价时同步优化减害技术,用品质升级抵消部分价格压力。”
综合全天报道,2025年7月4日的烟草市场呈现“高端趋紧、中端观望、低端活跃”的分化格局。记者将持续关注后续价格走势及政策动态。部分消费者提供的短信反馈显示,有烟民自发建立“香烟价格监测群”,每日分享各地价格信息,这一现象或折射出烟草消费正在进入“精打细算”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