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随着我国烟草行业香精管控政策的进一步细化,市场各方再次聚焦于这一备受争议的议题。据国家烟草专卖局最新发布的《烟草制品香精香料使用管理办法(试行)》,自2025年7月1日起,各类烟草制品中香精的使用浓度、种类及添加方式将受到更严格的限制。这一政策调整不仅引发了烟草企业的积极应对,也让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对“无香精”烟草产品的接受度产生了新的讨论。
在政策发布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多家烟草专卖店发现,部分品牌香烟的包装上已悄然出现“低香精含量”的标识。某知名品牌卷烟销售人员透露:“现在我们主推的新款‘清雅系列’,每包定价45元,香精使用量比旧款降低了约30%,口感确实更接近烟草本香。”然而,消费者对此反应不一。一位长期吸食薄荷味香烟的顾客抱怨:“以前那种清凉感现在几乎没了,感觉不太适应。”而另一位偏好原味香烟的消费者则表示:“这样反而更好,至少不用担心摄入过多添加剂。”
在行业层面,香精管控政策带来了明显的影响。据中国烟草总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含香精类卷烟销售额同比下降5.2%,而纯烟草本香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2.7%。这一数据变化让不少企业开始调整产品结构。上海烟草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正在加速研发符合新规的‘减香’产品线,预计到年底将有3个新系列上市。”但与此同时,一些中小型烟草企业则面临更大的转型压力。云南某卷烟厂技术总监透露:“我们的香精配方调整成本高达每条卷烟增加0.8元,这对利润率本就不高的低端产品线来说是沉重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在香精管控政策收紧的背景下,部分传统香型香烟价格出现波动。在二手交易平台和社交媒体上,一些限量版或特殊香型的香烟被炒至上千元一条。记者注意到,有烟民在论坛中询问“沉香香烟多少一包五路来财”,其中一位资深烟民解释道:“这种带有沉香风味的香烟现在很难买到,黑市价格已经涨到280元一包,很多人买来收藏或送礼。”市场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这一现象,表示将加大对此类违规销售行为的查处力度。
法律合规方面,新规的执行面临诸多挑战。北京市烟草专卖局法务处处长指出:“《烟草制品香精香料使用管理办法》虽然明确了添加标准,但对于‘风味特征’等主观性较强的指标,各地执行标准仍需进一步细化。”中国政法大学食品安全与药品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在分析时强调:“监管部门需要建立更科学的检测体系,避免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规避监管,比如用多种低浓度香精替代单一高浓度香精。”
业内专家对香精管控的长期影响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烟草学会常务理事张教授认为:“从国际经验看,逐步减少烟草添加剂是大势所趋,这有助于降低健康风险。但我国作为烟草消费大国,政策调整必须考虑市场接受度,建议采取分阶段实施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则表示:“我们欢迎中国在这方面迈出的步伐,但建议将香精管控与烟盒警示、税收政策等综合措施协同推进,才能更有效地降低烟草危害。”
在消费者群体中,关于香精管控的讨论同样热烈。记者采访了不同年龄段的烟民后发现,35岁以下年轻消费者普遍支持减少香精添加,一位90后受访者说:“我刚开始吸烟时就觉得那些水果味、薄荷味的烟太假,还是纯烟草味道更真实。”而45岁以上的烟民则更习惯香精带来的“愉悦感”,一位老烟枪坦言:“没有香精的烟抽起来寡淡无味,特别是早晨那根,少了清凉感怎么提神?”
值得关注的是,香精管控政策对电子烟行业也产生了连锁反应。多家电子烟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卷烟香精的收紧导致部分原料供应受限,我们用于调制烟油的香基成本上涨了15%。”市场监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电子烟产品的香精管理也将参照卷烟标准同步调整,预计新规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出台。”
在政策执行首日,记者还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烟草专卖店推出了“香精含量对比试吸”活动,消费者可免费品尝新旧配方香烟。某品牌市场总监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消费者适应变化,毕竟改变口味习惯需要过程。”然而,这种营销策略也引发了争议,有消费者投诉称:“这不是变相推广吗?明明新配方口感差,却非要我们接受。”
综合各方反馈来看,烟草香精管控政策的实施正处于关键期。一方面,政策初衷在于减少添加剂对健康的潜在影响,符合全球控烟趋势;另一方面,如何在保障公共健康与尊重消费者选择之间取得平衡,仍是各方需要持续探讨的课题。随着监管细则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逐步适应,这场关于香精的变革终将走向新的平衡点。在此过程中,“沉香香烟多少一包五路来财”这类特殊香型香烟的供需矛盾,也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复杂图景。